星期五, 5月 19, 2006

不負責任翻譯--小兒及新生兒CPR 的改變

原文出處:
http://www.medscape.com/viewarticle/531878

小兒CPR 的改變
(舊)使用cycles of CPR(新)持續壓胸每分鐘100下不停止
(新)某些情況下,不建議使用高劑量的epinephrine 和lidocaine


新生兒CPR 的改變
(新)剛開始急救時,建議使用room air ,不用純氧;如果90 秒之後仍無改善,可加上氧氣,或者room air 加上正壓通氣
(新)對出生時疑有胎便吸入的嬰兒,不建議規則抽吸口咽和鼻咽;然而對於出生時活動力就不好的嬰兒,應該立即進行抽吸(相反的,活動力好的,不需要抽吸)
(新)ventilation 時可以考慮使用:self-inflating bag, flow-inflating bag, or T-piece
(新)ventilation 如獲得改善,首先會出現心跳變快
(新)確認氣管內管的位置,可用呼氣末二氧化碳濃度來監測exhaled CO2 detection
(新)epinephrine 靜脈注射劑量 0.01~0.03mg/kg/dose;經由氣管給予的劑量 0.1mg/kg/dose
(新)假如新生兒的病情屬於early mortality 或high morbidity 的話,可考慮中止復甦術
(新)如果急救十分鐘以上,仍無生命跡象,而且合併high rate of mortality 或severe neuro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的話,可考慮中止復甦術

BLS Highlights

沒有反應的嬰兒(小於1歲)和孩童(大於一歲)
↓打開呼吸道
↓沒有呼吸,給兩口氣
↓沒有脈搏,開始心臟按摩
↓啟動EMS 系統
↓孩童:CPR 五個循環之後,開始用AED
↓可以電:電一次加五個循環 ↓不可以電:直接五個循環
↓重複五個循環,直到脈搏有反應為止

(每個循環,包含 單人:壓胸30 下
雙人:壓胸15 下給氣2 次)
真正理想的比率並不清楚,但是舊的5:1 導致壓胸數目過少,每分鐘不到60 下

單人操作時無法吹氣,可以單純只壓胸,好過完全不施救

Barrier devices 並不能夠降低感染率,反而增加氣流的阻力Bag-mask ventilation 如果短暫使用,與氣管內管效果相當

↓重獲脈博之後
↓每兩分鐘檢查脈博,每分鐘給氣12~20次,每次3~5 秒鐘
↓如無脈博,或雖有脈博,但灌流不足
↓開始壓胸每分鐘100 下
(雙人操作時,每兩分鐘交替,以維持高品質的壓胸:夠快、夠深、有回彈、不間斷)

遇有嚴重氣道阻塞時
↓孩童:腹部擠壓abdominal thrust(橫隔下方)
嬰兒:胸部擠壓chest thrust五次,拍背back blow五次,交替

溺水時
↓如果不妨礙救上岸來,可在水下就先開始通氣ventilation (但不壓胸)

PALS Revisions

LMA 可以使用,但要謹慎

氣管內管可以將cuff 充氣,但壓力須大於20 cm

確認氣管內管放的位置是否正確

一旦放好氣管內管之後,固定每分鐘壓胸100 次,通氣8~10 次(每次6~8 秒),壓胸與通氣不需要交替循環

無脈博時,一次電擊+CPR +開始給藥,都跟ACLS 相同

Epinephrine 建議使用標準劑量,不用高劑量

遇到VF 或無脈博VT 時,如果沒有amiodarone 可用,可以用Lidocaine

如果持續昏迷的話,可考慮降低體溫

Inodilator 可以增強復甦後的心輸出量

復甦過程中,建議家庭成員陪在旁邊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