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急診室工作,感受最深的就是時常會遇到搞不清狀況的家屬,
往往花了最多的時間就是在跟家屬溝通,
說是溝通,還不如說是教育他們,
我時常跟學生說,這就好像小學生和小學老師之間的溝通一樣,
當然身為老師一定要懂得傾聽學生們的需求,否則的話還真的很難因材施教,
但是知識在兩者之間傳遞,幾乎是單方向的,這沒辦法,因為老師和學生之間,在知識面上,並不是對等的關係,
雖然兩者之間,確實也存在著教學相長的關係,透過教學的過程,也讓老師更了解某些事情,讓身為師長的人獲得成長,
但是為了達到最後的目的,讓學生吸收到老師的知識,大多數的情形,還是應該由老師來主導整個過程,這件事才有辦法進行下去,
「老師」不是萬能的,「老師」的認知也有出錯的時候,即使認知沒有錯,「老師」也可能出現疏忽,因為「老師」是人不是神,(這件事大家可以接受,但是將「老師」換成「醫生」,就往往無法接受,why?)
但是學生不能因為老師的不完美,就質疑老師的權威,不服教導,
如果學生不服教導,或是無心學習,或是資質愚鈍,或是環境不佳 (無法得到足夠的時間和軟硬體不足) ,造成學習的成果不佳,
而單方面將成績不好歸咎在老師單方面,這樣公平嗎?當然不公平!
存在醫生和病人之間,醫生和家屬之間,知識面上的不對等,也往往是類似的情況,
病人和家屬,因為不了解醫療方面的知識 (醫學方面的知識,一直不斷在進步,也就是說,日後的演進可能會否定現今的觀念和做法) ,不瞭解疾病演變的過程,不了解治療當中存在著各種不可控制的變數,
換句話說,病人對自己進到醫院以後,所可能遭遇到的問題,幾乎是完全生疏的,完全不了解的,這時,病家所擁有的知識,跟小學生並無二致,
這時候,身為病人或家屬,自當有一定的心理準備,那就是「保持不止息的學習與精進」,當出現了學習障礙,或是行為誤差的時候,效果不如預期的時候,也要適時接受心態的調整,做好蛻變的準備,
進到醫院之後,還有很多等待學習的事情,即將一一到來,不可能無所事事,毫無壓力的,
但是病家的人權意識高漲,來到醫院抱持的是消費的心態,將醫療當成提供服務的行為,
更困難的是,病家往往誤以為自己已經很了解病情和所有的治療,以為自己已經不需要再學習了,
錯誤的學習心態,往往才是學習過程中最大的障礙,
病家常講的就是,把「身體交給醫生」就可以了,
信任當然是必要的,但是「將身體交給醫生」這件事,顯然是個誤解,
因為生病來到醫院這件事,不像「修車」,「身體」並不是「汽車」,而「醫生」更不是「修車師傅」,
與其說交給醫生,不如說是交給上天,上天將顯露怎樣的奇蹟,只有天知道!
一旦出現不滿意的結果,只會片面責怪醫生,
這就好像小學生把所有成長的責任都推給老師,家長把在學校發生的意外都歸咎給學校,一樣的沒道理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